近期,几家中小保险公司预披露增资信息,让近年冷清的保险增资引战略显回温。不过,保险公司在增资引战之路上步履维艰的画风,还并未改变。
多位刚经历或正在经历引战的保险公司人士称,找到合适的投资人难,好不容易找到符合硬件条件的,对方会谈条件。
“金融的江湖地位下降了,不像以前大家都觉得搞金融业的很‘高大上’,现在真正有实力的公司对金融也没兴趣了。”一位有过银行、证券从业经历的保险公司高管称。两年来他所在的公司受困于资本不足,不断在找新的投资方,这个过程中感受着水温变化。
【资料图】
几家宣告增资
自5月以来,太平财险、中原农险、爱心人寿、复星联合健康保险、长城人寿、华泰人寿相继预披露增资信息,拟增资金额从1.9亿元到18.9亿元不等,都待监管部门批准。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要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类。实际中仅达标还不理想,因为在分类监管之下,保险公司开展部分业务会要求更高的偿付能力,例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
从今年一季度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看,上述6家险企偿付能力都达标,不过多数存在一定增资需求,只是增资紧迫性有一定差异。
其中,有公司属于偿付能力充足率尚充足、相对“从容”的状态,其增资为的是进一步提升承保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立足经营发展需要。例如,中原农险的核心充足率和综合充足率都在200%以上。
相较之下,推进增资的险企普遍情况是偿付能力“吃紧”,甚至紧逼红线。如,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54.57%、109.14%;爱心人寿的核心、综合充足率指标分别为62.61%、125.22%。
仍显不易
从增资的出资方看,上述几家公司中,除太平财险为原有股东等比例增资外,其他公司均为新引入股东或部分老股东出资,新股东或为保险公司老股东相关方或为国资背景。
从增资金额看,整体上,保险公司的增资金额也相对较低,这6家公司中只有2家的增资达到10亿以上,这2家都为国资背景险企。
保险公司能够引入愿意掏出真金白银的新股东,已不容易。上述公司中的一家已引战2年多时间,其间不止一次在地方产权交易所挂出增资扩股项目。该公司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称,很难找到投资方,找到了对方还会提出一些要求,诸如在投融资合作方面等,限制较多。
上述险企的风险综合评级都在B类以上,属于偿付能力风险较小的公司。据金融监管总局信息,今年一季度末,185家保险公司中,16家被评为C类(中风险),11家被评为D类(高风险),不过行业风险综合评级保持稳定。
与引战的险企耗时几年引入数亿元新增资本相比,C类或D类中不少险企还没找到投资者,更加艰难。
外部态度转变
多位业内人士在与券商中国记者交流时分析了增资难的原因。除了保险公司经营不佳外,从外部环境看,一方面是保险公司股东门槛较高,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多,需要是在一个领域相对做得好的企业才可以;另一方面,企业对于涉足金融业态度也在发生变化。
一位接触过多家企业的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以前企业家对金融业有一定兴趣,企业认为有金融布局代表着实力,是发展得好的证明,所以出现了企业都想做金融的阶段,上一阶段没有做金融业的也想着下一阶段能做金融。随着近几年一些金融机构风险暴露,以及金融严监管等因素,现在大家对金融业认知产生变化,“好像认为企业干金融不是正事,本来是正事的,现在都觉得搞金融是不务正业”。
其介绍,曾向多家不同背景的企业寻求增资支持,但在不同环节碰壁。在民营企业难以达到保险公司股东门槛或者发展得好的民企对入股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他们把引战重点放到了国资企业,但找央企和地方国企也都面临难处。
央企方面,上述人士称,近年国资委严控央企非主业投资比例、严控金融业务投资,央企难以成为增资来源。
找地方国企时,情况更加复杂。如果地方国企有意入股一家保险公司,当地政府会希望保险公司把注册地变更过去,但迁址会让原所在地政府不悦——纳税减少只是一方面,更敏感的是,迁出似乎是在“用脚投票”,证明当地营商环境不好。诸如此类,增资已不单纯是增资问题。同时,有实力的地方国企也并不太多了。
“现在并不是想增资扩股到交易所一挂牌,马上就有公司来投资,情况已经变化。”他表示,现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后,应对办法不多,仍是发债、增资扩股等传统方式。问题机构引战和市场化重组的也很少。种种因素作用下,民间资本对于投资保险业的态度有了大转变,“我们期待恢复正常。”
他认为,现在保险公司经营比较困难,如何提升行业活力,增加行业吸引力,改变资本对保险业的态度,对于解决当前问题以及长远未来,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责编:李雪峰
校对:姚远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