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特别是在政策环境趋于完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的当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更有针对性地将“双碳”目标嵌入自身政策标准、风险控制、产品开发、业绩评价全流程,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
(资料图片)
当下,绿色金融已成为银行信贷从传统转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必然需求和要求,成为银行信贷增量的选择,并符合当前银行从规模驱动转向非息驱动的增长转换趋势。近日,富邦华一银行副行长张文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银行可通过绿色低碳投融资打造特色化品牌,形成差异化发展新优势。
“我们这两年从业务到风控都有比较大的策略改变。”张文华表示,富邦华一目前基本会以供应链和生态圈的经营来延伸上下游以及合作伙伴,在过程中考虑其未来碳排和其他绿色指标。这也能系统把握整个产业的风险,清楚定位业务策略和客户画像。
去年绿色投融资规模超预期目标
《21世纪》:富邦华一银行近年来努力践行和弘扬责任银行的理念。你觉得责任银行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朝这个方向去做?
张文华:从责任银行的视角来看,就是银行要对多方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股东、也同时包括顾客、员工、商业伙伴、社区、生态环境等以及为促进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承担经济、法律、道德与慈善责任。自2015年起,富邦华一银行母公司富邦金控就全面启动“永续经营ESG愿景工程”,2021年起更聚焦ESG四大策略主轴“低碳、数字、激励与影响”,展现了实践永续承诺的决心。2022年,富邦金控向科学基础目标倡议组织(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提交科学基础减碳目标(SBT),并递交2050年净零排放承诺书,正式成为摄氏度温控目标以及奔向净零行动的一员。
富邦华一积极响应监管要求,并承袭富邦金控在永续经营方面的理念和愿景,在2022年我们也提出了 ESG内涵的定义和自我要求,包括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个部分。在环境部分,我们希望打造成绿色银行。社会责任的方面,我们希望打造成有温度的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我们希望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创造可持续经营的经济效益。我们还制定了ESG三年战略规划并形成“IMPACT”计划,通过聚焦打造最具影响力的责任银行作为战略愿景,同步执行包括绿色低碳、服务社会、稳健治理、多元共融和数智创新的五大策略。
《21世纪》:根据在ESG这几个方面的规划,富邦华一去年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文华:我们一直都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也设立了至2025年实现绿色金融融资占总信贷规模%的目标。按照目前计划估算,绿色投融资规模到2025年要达成的指标,相当具有挑战性。但去年我们在绿色投融资的规模总共达到45亿元左右,超额完成年初的目标。总体来看,在投融资绿色金融方面,我们应该还是交出了还可以的成绩单。
在产品部分,我们也推出了一些特色化产品,例如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尽管全国性推广还需要时间,但我们是依照现在各地碳排放的制度要求,并紧跟着政策,不断优化。
比较特别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里,包括电池等各种零部件一直到下游终端的整个生态圈都是固碳行业,所以我们组建了绿色出行团队,专门耕耘我们认为会是未来绿色发展方向的信贷业务。
《21世纪》:你如何看待碳中和目标对自身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张文华:整个转型的过程中,一些高碳行业会有很多基础建设和升级换代设施的需求。像很多台商自身的品牌商其实提出了更加积极的碳中和目标,转型升级非常迫切。他们如果要去达成这个目标时,就会产生大量升级转型的资本性投入,对往来客户也要做绿色筛选。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承诺是绿色银行的时候,才有机会进入白名单。
目前大量存量的客户里面,有能力完全做这样转型的也只是一部分。未来这种潮流必定会带动产业结构性改变和结构性破坏。没有跟得上绿色要求的一些行业,其经营能力难免会受到影响。作为银行,这都是我们的客户群体,其部分造成信贷风险也会是我们的挑战。
现在外部制度还在优化当中。有制度政策的支撑,实践过程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们在做一些专项的大型绿色项目时,需要专业机构的第三方认证,但第三方认证在国内也还不是那么普遍。目前我们大部分是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但在做专项融资时,可能还需要各专业领域提供支持。
在各种升级转型的领域,其实国际有知名的专业认证机构。另外,在香港,是有官方认证机构来协助做普遍性认证的,比如香港品质保证局(HKQAA)。有了官方认证机构的协助,可以形成对银行能力的互补,同时又能提高效率。
在银行业,也需要我们自己提升专业能力。比方说识别哪一些是绿色行业,在过程里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追踪它绿色轨迹是否达成。这都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聚焦生态圈经营以把握产业风险
《21世纪》:现在有一些银行面临着绿色金融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缺乏足够专业能力评估气候环境因素对信贷项目产生何种影响,在提升绿色金融能力方面,富邦能否提供一些经验?
张文华:我们搭建绿色资产识别工具使绿色项目界定更加科学精准,支持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我们关注三大方向,首先,我们客群主要在台商,且主要是IT品牌厂的供应链,他们受到品牌厂的绿色生产要求非常明显。另外,主要找出棕色行业,像钢铁、石化、化工。此外,比较特别的是租赁,我们资产大概有20%左右是租赁行业。我们定了这三个方向去进行研究,穿透底层了解这些行业的绿色成分,然后再形成自己的绿色资产识别工具给前台客户经理,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的辨识检核要求及管控措施融入授信全流程,提高绿色业务的认定效率和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同时,我们还量化重点产业ESG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并对棕色资产执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基于这样的基础建设,我们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也有几个发展方向,主要分成区域市场、客户、产品的构面。从区域市场构建来讲,我们以上海地区为主,因为这里是IT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主要赛道的中心。我们在这孵化、实验绿金标签在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应用,希望做成可复制的模型。其他区域上,我们也有差异化的任务目标。在环渤海湾,我们主要关注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相关的产业发展方向。在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是高新科技,我们也希望直接复制上海经验到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的分行里面,主要是关注自然资源保护以及贸易物流这些行业。
创新产品与服务方面,我们也持续发展及丰富业务品种,提供了绿色信贷融资、绿色债券投资及承销,包含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ABS、绿色信用债等产品和业务。在支持绿色产业转型与发展中,我们注重对新能源、城市更新改造、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富邦华一参与了多笔绿色银团,比如帮助一家中国租赁企业以银团贷款方式完成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募集,并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绿色项目评估,贷款资金用途全部定向用于绿色清洁能源融资租赁项目(直租)投放。
《21世纪》:当下欧美高通胀与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全市场遭遇波及,富邦华一银行在绿色信贷风控策略方面有哪些调整?
张文华:我们这两年从业务到风控都有比较大的策略改变。我们不喜欢散弹打鸟,更喜欢经营一个生态圈。经营过程中,我们会考虑其未来碳排、绿色含量,以及是否属于未来绿色发展方向的行业。我们基本会以供应链和生态圈的经营来延伸上下游以及合作伙伴。我们以这样的供应链和产业为基础,做业务甚至风险审查的分类。
第一,除了区域上各分行的几个头部客户,我们这两年主要做的都是选择性进入核心大厂赛道领域之后所经营的生态圈,在生态圈以及供应链的经营里面,我们特别注意其业务场景和商业模式,希望在这里面可以有从上到下全流程的获客来源。这也就能系统地把握整个产业的风险,比较清楚定位业务策略和客户画像。
第二,在审批上,我们过去按照地理区域区分再全部集中。但目前行业风险跟外部环境联动性更强,所以除区域风险总监外,我们也设置专业行业审批官,从两个构面共同评估企业在区域和在行业里的表现。
第三,这几年,我们投入大量IT资源打造智能风控平台。我们同时也经营线上贷款业务,所以在内外部资讯的获得、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审批方面,我们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我们也将其应用到一些传统企业授信上面,对于过去要靠客户经理、审批官、中台人员获取的市场信息、财务信息、各项指标之间的联动关系、各式各样的信用信息,线下通过智能风控平台,集中加以自动分析,来提供更有效率的贷后管理。
针对台商设立专业服务体系
《21世纪》: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富邦华一的“两大本源”之一,在当下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之下,服务好实体经济尤其重要。在这方面,富邦华一如何打造自己的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
张文华:我们对台商客群最熟悉,这部分是我们差异化的优势。对台商的业务上,我们组建了专业团队,不仅在总行有专职的台商部统筹,各分行在台商聚集的地区,也根据地区经营特色有整合服务的体系。我们服务台商群体范围广泛,从最大的国际型企业,到最小的奶茶店,我们都在服务。这是我们来这里设立的宗旨之一。
中小企业客群里面,我们目前主要以线上技术为引领。对中小企业,我们有端对端的线上供应链系统。将来如果在政策法规允许下,可以做到完全无接触服务。因为我们直接跟核心企业取得联系,所对接的所有供应链以及相关交易我们可以直接做资金的安排。在供应链金融上的特殊优势,也是基于我们对金融科技基础的打造。
我们也和一些主要的主机厂核心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整个交易的商业流、物流、资金流,我们对其大B端、小B端以及最终的C端在不同阶段提供相应融资安排。这一部分也是主要针对行业的试验田。目前我们跟国内头部车企已经建立合作关系,因为我们要打造绿色金融生态圈,所以更倾向是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赛道。
《21世纪》:能否介绍一下贵公司的公益活动?
张文华:我们银行于2015年成立了上海富邦华一公益基金会,作为践行社会公益的平台。对于公益和社会的关怀工作可以分成这几个部分,一个是人才培养与助学方面,我们在北大国发院、昆山杜克大学长期设立奖学金。另外在华东师范大学和立信会计学院,我们也提供帮扶和助学金。一些偏远小学的希望工程,我们也长期捐助。另一部分是敬老爱幼,我们有关爱老人和流动儿童计划,对老人帮扶超过了1500人次,开展的儿童绘本故事会、亲子游戏等,超过4000人次受益。
我想这些能体现我们跟社会的互动关怀。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也提供给参与同仁以凝聚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