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科研成果转化的“价值难题”

南方日报  2023-08-08 11:03:23


(资料图)

默达

日前,广西某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引发广泛关注。

项目众多,但除了论文之外产出寥寥,如此反差难免令人质疑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相关报告中还提到,三所高校申报的3000余个项目中,预算经费在10万元以下的科研立项占到将近四成,这些“论文项目”要产出符合市场预期的“金蛋”更是难上加难。不能聚焦重点问题,科研项目资金结余闲置,加上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使得科研不仅“输血”效率不高,更凸显出“造血”能力不足。

从全局看,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速度慢”的问题并非限于一地。《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对比发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总量,单笔大额数量均有所提高,但仍体现出明显的学科和地域差异。科研成果能否跳出论文,走出书斋,转化为推动技术更新和产业进步的强大动力,关乎高校培养综合人才的任务能否完成,影响行业进步和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不仅可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涉及国际技术竞争。

转化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成果“转不了”,有的价格“谈不拢”,还有的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对接市场,关键在于评判项目价值的“标尺”没能统一起来。学界看中学术贡献而业界强调市场价值,高校关注学科建设而教师瞄准职称评定。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指出,成果转化要尊重市场规律。落实政策精神不仅要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起形式上的“科研共同体”,更要破除观念上的藩篱,鼓励科研人员走出理论构筑的“象牙塔”,到产业一线实地寻找“需求点”“联结点”,鼓励学界和业界互通有无,深入挖掘科研成果转化蕴藏的巨大社会价值。

不可否认,科学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和价值,不可揠苗助长,也不能“强装门面”;学科之间存在差异,经费投入和转化收益有出入;“产学研”融合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缺少对应的产业基础,转化难免遇到“瓶颈”……理性分析极端个例,破解科研主体面临的“价值冲突”,这些深层次的堵点难点同样需要重视。

直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首先要做的是发挥科研经费的“指挥棒”作用,在立项时做好项目价值的评估工作,明确“发给谁”,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经费使用审核,弄清“谁在用”,在结项后平衡论文发表和成果转化在学科建设中的权重,确保“用得好”。唯有产出符合市场价值预期的“金蛋”,才能孵化产业进步的“金凤凰”。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